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辅导员工作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全新路径,但其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深度融合亟需构建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高校辅导员队伍承担着价值引领、铸魂育人的核心使命,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介入既可能通过智能问答、情景模拟等技术手段增强教学吸引力,也可能因技术异化导致意识形态传播风险。在此背景下,理论体系的构建需要立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方法论,遵循“技术赋能教育”与“教育规约技术”的双向互动逻辑,将人工智能的技术特征与辅导员工作的本质规律有机统一。
一、技术赋能辅导员队伍教学范式的三重变革
(一)智能化教学资源生成机制
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整合海量教育资源,构建动态知识图谱。系统可自动解析经典著作、时政热点等结构化数据,生成梯度化教学案例库。例如,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认知特点,AI可生成定制化教案,实现教学内容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型升级。
(二)沉浸式教学场景重构路径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虚拟现实技术突破传统课堂时空限制。通过构建数字场景,学生可参与“历史事件决策模拟”“社会矛盾化解推演”等互动教学。根据河北师范大学试点数据显示,AI辅助的沉浸式教学使学生的理论认同度提升,情感共鸣度不断增加。
(三)数据驱动的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认知发展—情感认同—行为实践”三维评价模型,通过采集课堂发言、在线测试、社会实践等多模态数据,AI系统可生成可视化学情图谱。辅导员老师可依据动态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育评价从经验判断转向科学决策。
二、价值引领下技术应用的逻辑遵循
(一)意识形态安全的底线坚守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算法设计需嵌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建立包含政治话语校验、历史事实核验的双重审核机制。在辅导员工作数字化过程中,AI生成的内容需通过高校德育专家与算法工程师联合审查,确保技术应用始终服务于主流价值观传播。
(二)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导向
创设“算法偏见辨析”“技术伦理辩论”等开放性议题,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通过AI生成的“深度伪造技术治理”“数据垄断与公平正义”等案例库,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全员全程育人生态构建
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可联通“象牙塔课堂”与“社会大课堂”,通过分析学生社交媒体行为数据,自动推送“新时代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时政热点深度解读”等定制化内容,实现辅导员教育校内引导向生活场景的延伸渗透。
三、实践路径与风险防控的双向调适
(一)闭环式教学系统建设
其一,在智能内容生产层依托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构建思政教育知识图谱。比如,河北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整合权威政策文本及教学案例库,实现教育资源的智能重组与动态更新。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分析学生认知特征,系统可自动生成梯度化教学方案,确保内容供给兼具理论深度与时代特征。
其二,在人机协同实施层构建"教师主导—AI辅助"双轨工作机制:一方面强化教师核心职能,聚焦价值引领、情感互动及科技伦理问题研讨;另一方面,突出AI辅助功能,通过智能问答系统解答知识性疑问,利用联邦学习技术优化课堂流程管理。
其三,在智能反馈优化层强化数据采集和智能诊断:结合学业成绩、社会实践报告生成动态学情热力图,精准识别价值认知薄弱群体,最终基于诊断结果自动调整教学策略。
(二)技术应用风险防控体系
1.技术依赖性与教育主体性的平衡
过度依赖AI技术可能导致学生陷入被动学习模式,削弱自主思考能力。例如,AI精准推送学习方案的同时,易使学习者陷入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抑制批判性思维发展。教师角色也可能因技术工具替代基础教学功能而面临“去专业化”危机。需警惕过度依赖AI导致教师角色弱化。应明确AI作为“辅助工具”的定位,在AI系统开发中植入教育伦理准则,强化师生数字素养,引导学生需掌握算法运作原理及技术局限性,强化教师在价值引导、情感沟通中的不可替代性。
2.数据隐私与伦理风险的防控
在辅导员队伍数字化建设场景中,数据隐私与伦理风险的防控需构建多维防护体系。首先,严格遵循《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建立数据分类分级机制,对涉及学生思想动态、课堂互动等敏感数据实行脱敏处理,仅采集教学必需的最小数据集。其次,建立透明化机制,向学生公示数据用途及保护措施,保障知情权与选择权。将隐私保护纳入课程设计环节,通过模拟案例教学强化师生数据安全意识。
3.技术迭代与教育规律的协调
技术应用需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避免数据至上思维。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精准分析学生需求,实现“按需供给”与“因材施教”,但须警惕过度依赖数据画像导致人文关怀弱化。需在“键对键”“屏对屏”交互中保留“面对面”的情感纽带,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强化师生价值共鸣。数字场景构建应注重思想性与学理性统一。
四、结语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深度融合,既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趋势,更是巩固意识形态阵地的战略选择。通过构建“技术赋能—价值引领—机制创新”三位一体的理论体系,可实现辅导员队伍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塑造的深化发展。人工智能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创新机制,能够在保持技术先进性的同时坚守育人本质,帮助时代新人早立志、立大志,胸怀“国之大者”,担当使命任务。(作者:河北师范大学 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