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市教育局直属规模最大的公办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保定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保定市第六中学,1985年率先转型职业教育,增加“保定市第一职业中学”校名,1997年更名为“保定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2025年迁入清苑职教园区新校区。
在新校区超1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校园中,330余名教职员工以躬耕之姿坚守教坛、潜心育人;3000余名学子于这片园地逐梦前行、向阳生长。在这里,每一份热爱都能找到专业的土壤,每一个梦想都能获得绽放的力量。
保定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新校区。保定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供图
党建引领 智创特色教育新标杆
近年来,保定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先后荣获“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河北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24年成功跻身河北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精品校序列。
学校聚焦智慧信息技术、智慧服务、智慧建筑三大领域开展教学。其中,河北省特色专业艺术设计与制作以及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会计事务、计算机应用、建筑工程施工、汽车制造与检测5个河北省骨干专业,已成为支撑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人才摇篮”,为地方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技能人才活力。作为塔吉克斯坦技术技能发展基地项目建设承办校,学校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职教出海品牌。
锚定“绿色低碳、创新驱动、数字转型、资源共享、产教融合”五大维度,学校系统构建智慧教育生态。承载互动教学、三栋连廊互通的教学楼,链接云端资源的图书馆,融合健康科技的体育馆和营造智能生态的师生公寓,形成知识传递-协作创新-动态赋能-低碳休憩的功能链。130间智慧教室通过智能化环境重构,为师生构建个性化、交互式的教学新生态。工业机器人调试车间里机械臂精准舞动,智能家居实训室语音控制全屋设备,物联网实训平台实时反馈着数据波动……这些虚拟仿真的实训环境,让技术学习变得既扎实又有趣。
作为“河北省数字校园示范校”,学校正在逐步推进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新跨越。
师能强基 五育并举塑匠才
学校通过名师培育工程、骨干教师培育工程、青年教师培育工程和新入职教师培育工程“四位一体”全员培训体系,锻造出206名“双师型”教师团队,51名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20名技师及以上工匠,形成人才梯队。130人次在国家、河北省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奖,会计事务专业、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专业获评河北省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作为河北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校”,学校构建了党建引领、跨学科融合的思政教育体系,组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优秀教学设计评比、教学创新大赛、典型案例大赛等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系列活动,形成“人人育人、课课育人、处处育人”立体化育人格局。
保定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子在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中荣获奖项。保定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供图
以河北省班主任能力大赛为实践抓手,通过名班主任工作室协同推进班主任能力提升工程。立足“环境浸润+活动赋能”双育人路径,系统打造特色品牌社团、年度文化艺术节、阶梯式体育联赛等载体。构建五育融合课程体系,多元培养身心强健、素养全面的保定新青年。
“五金”铸魂 融通赋能向未来
学校紧紧围绕保定市“7+20+N”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与产业高度匹配的“金专业”,精品课上线国家智慧职教平台打造与岗位对接的“金课程”,构建分层分类教师素养提升工程打造技艺精湛的“金教师”,将校企一体化课程引入课堂打造新形态的“金教材”,高仿企业工作生产情境打造实习实训“金基地”,实现教育教学从知识传授向“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转变。
近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学生团队参赛综合排名在河北省名列前茅。因大赛成绩突出,83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235人通过技能拔尖人才免试通道升入优质高职院校。
职普融通实验班教师座谈会暨教学研讨会。保定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供图
聚焦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学校创新打造三维育人体系:职普融通育人体系——系统推进实验班建设,开发普职融合课程资源库,实施“抓尖子、聚中间、带一般”分层培养计划,依托全员导师制建立学生发展数字画像,实现班级成长动态预警。
纵向贯通培养体系——学校与河北省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开展3+2中高职衔接培养,联合天津第一商业学校创新“2+1津冀协同高考班”模式,深化2+2+2中高职企贯通项目,形成协同育人倍增效应。
产教融合生态体系——学校积极与京东、海尔集团、泰瑞数创,以及经济开发区内的长城汽车、立中集团、河北省建设集团等30余家优质企业合作,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引入新专业,共建产业学院和教师实践基地,打造“多方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互动共赢”的校企合作新格局。学校毕业生优良的素养深受用人单位青睐,一大批优秀毕业生脱颖而出,成为遍布各个行业的就业、创业明星,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
“出口畅”带动了“进口旺”,学校招生数量在全市中职学校中始终位居前列。